首頁 > 宇治茶的歷史與文化

宇治茶的歷史與文化

宇治茶的歷史與文化

出處:「宇治茶的歷史與文化」京都府茶葉會議所網頁

茶山栂尾之碑
栂尾從鐮倉,室町時代被稱為茶山,也被稱為宇治茶發跡地。

一般認為,宇治茶的栽培始於13世紀初的鐮倉時代,受惠於土質、地形等良好的自然條件,茶葉栽培在宇治獲得了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在14世紀中葉,隨著飲茶習慣的普及,宇治茶成為一等贈品,品茶猜產地的“鬪茶(唐代稱之為‘茗戰’)”興起。
之後,品茶與料理相搭配,鑒賞室內裝飾物與茶具的“品茗會”開始出現,在商人等間形成風潮。
在15世紀,宇治開始與京都的栂尾並稱第一茶葉產地。宇治市現存的“奧山”茶園(“宇治七名園”之一),繼承了室町時代之後的茶田。
到16世紀後期,宇治開發出了有“覆下栽培”之稱的栽培方法,生產出了色澤鮮艷,濃綠味甜的茶葉,並且得到日本第一的稱號。日本特有的抹茶出現了。
茶聖千利休集其大成的“品茗會”,將此宇治茶視為首選,不斷設法提高其品質。此外,作為“品茗會”舞台的茶室,是為以茶或料理待客所建,今仍認為是千利休所建的茶室“妙喜庵待庵”(京都府大山崎町)、三千家(表千家、裏千裏、武者小路千家)的茶室及茶園等,留下了極富文化價值的資產群。

17世紀初,第三代德川將軍家光命宇治上林家制作朝廷貢茶與直供將軍府的高級茶品,建立了將新茶運至江戶的“茶壺道中”制度,並延續長達250年。宇治的茶師們是肩負這一“茶壺道中”制度的核心,長期、持續支撐起了日本的茶文化。在宇治市宇治橋大道,茶師住宅及制茶場構成的市街至今猶存,令人頓生懷古之情。

永谷宗円生家

到了江戶時代,17世紀初,宇治萬福寺僧人隱元和尚將鍋炒煎茶(揉製)傳到了日本。並且,在江戶時代中期(18世紀中期),宇治田原浴池谷的永谷宗元,又開發出了將蒸過的茶葉新芽在烘爐上揉乾的劃時代的“宇治製法(青製煎茶法)”。該製法所製成的茶葉最先銷往江戶,大獲好評,接著持續在全國獲得好評的同時,宇治製法也普及到了全日本各大產地,現在仍是日本茶的主流製法。

大雄寶殿
為萬福寺正殿,最大的迦藍。是全日本唯一的且為最大的以柚木制成的歷史性建築,被視為極為重要,珍貴的歷史資產。

不只如此,江戶時代後期,宇治又以宇治制法將覆下栽培的茶葉製出“玉露”,採用宇治制法製作的煎茶、玉露的品茗會以京都為中心,在文人中間蔚然風潮,並創造出了煎茶專用的茶席。自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19世紀),宇治茶作為出口產業的重要一環不斷發展,主要在振興日本出口的高級茶葉的生產供應體制漸漸健全。在京都山城地區,不只是和束町,南山城村也開墾了茶田,形成了充分利用地形特點,有“墾山”之稱的優質茶園與茶田的獨特景觀。
到明治時代後期,宇治茶的銷售開始拓展國內市場,在以郵購等方式讓飲茶扎根於一般家庭,成為一種生活文化的同時,發揮其他產地無法企及的加工、混和技術進行多樣化的高級茶生產,進一步鞏固了宇治茶的名聲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