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宇治茶的历史与发展

宇治茶的历史与发展

日本茶是以宇治茶为源头扩展至日本全境,并一直发展到今天的。

宇治茶生产的发端及其发展与壮大

「抹茶(遮阳栽培)」:12世纪之后

坚守400年自然制法传统,竹木帘遮阳茶园之手摘

 直到12世纪下叶,日本一直采用来自中国的“点茶法”,即饮用以热水冲泡露天栽培的“抹茶”。直到14世纪中叶,宇治都接受此一做法,并开始生产茶叶。直到15世纪中叶,宇治茶都受到京都皇室及足利将军府的庇护,成为日本的顶级品牌。16世纪初,用餐时一边欣赏餐具一边遵照规矩、礼仪品享饮茶之乐的“品茗会”开始出现,到16世纪下叶,作为“品茗会”流派之一,茶圣千利休的“闲寂茶”终集茶道之大成。“品茗会”深受织田信长等战国武将的喜爱,而宇治“抹茶”则独霸武将茶会,无人能敌。之后,宇治茶就以“抹茶”的生产一直支持着“品茗会”的发展。

在当时的宇治,以苇或蒿覆盖整个茶园的以遮阳的遮阳栽培已经开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遮阴茶园”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得益于来自京都的丰富菜籽油、酒糟及沙丁鱼干供应,宇治茶园采用的是优质的有机氮肥。由此,不同于露天栽培、涩味强烈的“抹茶”,所诞生的,是来自遮阳栽培,浓绿鲜艳,甜味极浓的日本特有的“抹茶”。

 17世纪后,宇治茶开始受到德川将军府的庇护,并形成了将军府每年饮用的新茶都要从宇治运往江户(今东京)的“御茶壶道中”制度。制造、销售宇治茶的宇治茶师们,以被称为“合组”的制法进行混合,根据以京都为代表的饮茶爱好者的口味加以制作等,在创意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最终,在宇治形成了由遮阴茶园与茶叶生产设施(茶厂)等构成的村落,及由宇治茶师宅邸等构成的市街。

宇治茶生产的革新

「“煎茶(露天栽培).玉露(遮阳栽培)」:17世纪之后

 17世纪中叶,在宇治兴建万福寺的隐元和尚等发起了以热水冲泡揉制叶茶而饮的淹茶法,并流传开来。18世纪,在以宇治田原浴池谷为中心的茶农家中,诞生了在烘炉上手揉蒸过的茶叶新芽以使其干燥的宇治制法(青制煎茶制法),色香味皆优,日本独有的“煎茶”就此登上历史舞台。并且,至19世纪下半叶,该宇治制法经由宇治田原及宇治等茶叶生产者推广至日本全境,成为当今“煎茶”的基本制法。
 此外,宇治田原生产的“煎茶”主要销往江户。因此,在宇治田原町浴池谷,由生产“煎茶”的茶农院落与批发店构成的村落,于繁盛于水陆交通要道的该乡镇入口,催生出了由从事“煎茶”生意的茶叶批发店构成的市街。

日本特有的「煎茶」(催生日本特有之“煎茶”的手揉青制煎茶制法

伴随着“煎茶”的推广,在宇治田原町及和束町等山区,在不改变斜坡地地况的情况开垦茶园,即“垦山”等,进一步扩大了露天栽培的“煎茶”产地。不止于此,幕府时代末叶迎来对外通商期后,“煎茶”还作为主要出口商品,成为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出口产业的重要一翼,为国家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南山城村等山区也在建造茶园,产地由此进一步扩大。

并且,在19世纪前叶,遮阳栽培与宇治制法在宇治结为一体,堪为宇治茶制茶技术高峰的“玉露”由此诞生。遮阳栽培的绿茶中,在19世纪下叶,“抹茶”栽培除宇治茶师外均不被认可,但“玉露”却并无限制,因此,在今城阳市及京田边市等木津河沿岸的河岸用地、丘陵地区,遮阴茶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催生日本特有之“煎茶”的手揉青制煎茶制法

 最终,在京都府南部山城地区,茶叶产地不再限于平地,在丘陵地带、斜坡地带及河岸地带也得到了扩大。 适于“抹茶”“玉露”“煎茶”栽培的遮阴茶园及垦山而成的露天茶园等茶园,与包括适于茶叶生产的设施在内的村落就此成型。

日本迎来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京都府南部山城地区的“煎茶”产地,利用木津水运等面向出口的生产也下足了力气。木津市上狛曾在经营茶业的同时兼营棉业,但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走上了专营混和茶及批发业之路。

最终,形成了充分利用交通枢纽这一地利的茶叶批发店市街。

宇治茶生产的发展

20世纪之后

催生日本特有之“煎茶”的手揉青制煎茶制法

茶业虽作为一个产业不断发展,但其生产却完全以手摘及手揉等手工作业进行。 但另一方面,又因茶园的增加及栽培技术的改良等,茶叶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最终,制茶机械化也开始成为业内人员的一大愿望。在宇治,开发出了“抹茶”的制茶机械,而“煎茶”,也为避免国内制茶因机械化而粗制滥造,开发出了完美模仿“手揉”技艺的制茶机械。进而,在茶叶采摘方面也开发出了相应的机械。在京都府南部山城地带,机械化也得到了推广普及,该地区为维持茶叶商品的质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此外,将甜茶碾制为抹茶的茶臼动力化,及用于茶叶保存的茶箱生产等相关用具,也得到了技术层面的革新。
在当地,自20世纪中叶起,为振兴茶业,集团化茶园的建设,及合作茶厂、防霜设施等茶业生产的相关设施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整顿,并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并且,即便是今天,该地仍采用苇帘及稻草等传统竹木帘及冷布等打造的遮阴茶园,及遵循自然制法的手摘作业。
 「宇治茶生产景观」就是这样,将与宇治茶的栽培、加工、流通相关的土地利用、设施,及不断的开发与改良的宇治茶生产历史的变迁与多样化面貌呈现了出来,所有这些要素间有机关联,相互推动,并一直承继到了今天。em>

年表

山城的历史⋯⋯绿字

宇治茶的历史⋯⋯白字

tr class=”jidai”>

时代 宇治茶的历史与发展
平安時代

(794年~1185年)

从唐朝传来了只蒸不揉捻的煎茶饮茶法。
【煮茶文化】
815 包括山城在内的京都附近地区,奉命种茶、贡茶。(《日本后纪》【日本有关茶叶记载的最早典籍】)
平安京(今京都市中心地带)大内茶园所植之茶,用于宫廷法事“季御读经”。
1053 平等院鳳凰堂建成
1102 白川金色院建成
1107 浄瑠璃寺九体阿弥陀堂建成
镰仓时代

(1185年~1333年)

从宋朝传来了只蒸不揉捻的点茶饮茶法。
【抹茶文化】
栂尾开始栽培茶叶
1222 据说开凿了海住山寺磁心、瓶原大井手
1331 元弘之乱,笠置寺烧毁
宇治开始栽培茶叶
南北朝时代

(1334年~1392年)

1343 斗茶(中国唐代称之为“茗战”,日本称之为“茶歌舞伎”)流行

室町时代

(1393年~1573年)

1428 正长农民起义
1476前后 宇治茶与栂尾茶一起,成为皇室及将军府爱饮之顶级品牌茶
「无上」「别仪」等初期品牌茶诞生【宇治茶师经营着以宇治乡为中心分布广泛的茶园,不断开发更好的茶叶商品】
1481 一休宗纯圆寂
1485 山城国人起义
16世纪初叶 品茗会登上历史舞台
16世纪下半叶 宇治七名园创建
遮阴茶园出现(宇治市)

产生了日本特有的抹茶
在中宇治,制作品茗会所用之茶,宇治茶师府邸街形成
安土桃山时代

(1573年前后~1603年)

1573 织田信长、在宇治楨岛打败足利义昭。室町幕府灭亡
1577 葡萄牙传教士João Rodrigues在《日本教会史》中记载了宇治遮阴茶园的情形。
1582 本能寺之变,山崎之战
1584 丰臣秀吉 对宇治乡发出“禁令”,准许其特权
1587 丰臣秀吉 在京都北野举办大茶会
集品茗会之大成(茶圣千利休
江戸初期

(1603年前后~1691年)

1632 确立茶壶道中制度(一直持续到幕府末期,长达约250年)
【宇治茶师以被称为“合组”的制法将茶加以混合,在创意方面下了极大的工夫,按照以京都为代表的饮茶爱好者的口味制茶】
1639 松花堂昭乘去世
1654 从明朝传来了饮用在锅中炒制揉捻的茶叶的泡茶法
【泡茶文化】
1663 隐元、宇治万福寺建立
1690 德国医生肯佩尔在《日本志》中记录了宇治茶

江戸中期

(1692年~1779年)

1712 木津川大洪水
1735 卖茶翁 在京师之东山开设茶店通仙亭
【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兴趣令煎茶流行一时】
1738 发明宇治制法(青制煎茶制法)(宇治田原町)

出现了采用蒸制法制作的煎茶
煎茶在江户极为流行
江戸后期

(1780年~1867年)

包括茶园建造等,煎茶产地不断扩大
1835 开发出玉露(宇治市)

玉露诞生
遮阳栽培扩大至木津河沿岸的河岸地区及丘陵地带大
1859 横滨对外通商(日本茶开始出口)
在木津河沿岸的上狛,形成了作为宇治茶集散地的批发街
1867 神户对外通商
【宇治茶作为主要出口商品,为国家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
【批发店成为出口传播基地】
明治时代

(1868年~1912年)

山地茶园的开垦(煎茶生产体制的强化)
1870 开始开拓童仙房
1876 官营铁路(现JR)京都大阪线开通
作为女性教育的一环,茶道被导入其中
由进口到国内销售的转化,令宇治茶普及到了一般家庭
1901 木津农学校开始招生
大正时代

(1912年~1926年)

机械制茶的增加
昭和时代

(1926年~1989年)

1955 手鋏採摘的開始
1965 利用可搬运型摘采机的采收开始
山成茶园的开垦,防霜扇的设置开始
平成时代

(1989年~)

1998 利用乘坐型摘采机的采收开始
依据地形改良的集团茶园形成